【2025肿瘤防治宣传周系列科普】第5期:于金明院士团队科普肿瘤防治健康知识
2025年4月15-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。今年宣传周的主题是“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”。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特别推出系列科普,帮助公众提高科学防癌抗癌意识和知识水平。本期专家为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我院院长于金明,影像科主任黄勇。
4月18日,山东省卫生健康委举行“鲁医健康说”健康知识发布会(肿瘤防治主题)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我院院长于金明、影像科主任黄勇受邀参加,为公众介绍癌症防治健康科普知识,增强科学防癌意识。
大众新媒体大平台·健康山东云平台记者:
请问目前常见多发的癌症主要有哪些?从日常生活角度,能否介绍一些预防癌症的措施?
于金明:
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。2024年3月,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癌症监测数据,我国发病前10位的恶性肿瘤分别为肺癌、结直肠癌、甲状腺癌、肝癌、胃癌、女性乳腺癌、食管癌、宫颈癌、前列腺癌、胰腺癌,发病前10位的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7.8%,可以说这些癌症仍然是最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疾病。
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,1/3的癌症可以预防,1/3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,1/3的癌症可以通过规范诊疗延长生命,改善生活质量。癌症已经从不治之症成为慢病,与癌共舞、带瘤生存已经成为现实。对公众而言,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预防癌症的发生:
一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。首先,要均衡膳食,多吃新鲜蔬菜水果、谷类豆类食物,减少红肉和加工食品摄入,尽量避免高温油炸等不良烹饪方式;第二,要保持健康体重,因为肥胖与多种癌症如结直肠癌、乳腺癌等相关,合理控制体重是预防癌症的一个重要方面;第三,要坚持运动,一般而言,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等;第四,要戒烟限酒,因为吸烟是肺癌、喉癌等多种癌症的主要诱因,酒精会增加肝癌、胃癌、食管癌风险。
二是定期筛查、早诊早治。筛查不仅能够实现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,花费少、疗效好,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病人的痛苦,比如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手术切除后,就不需要再承受放化疗、免疫、靶向等治疗带来的痛苦,所以定期筛查、早诊早治是非常重要的。
三是重视心理调节与压力管理。肿瘤的发生和人体免疫力相关,如果心情愉悦舒畅,免疫力高,肿瘤的发病几率相对就会降低,长期高压、心情压抑状态可削弱机体免疫功能,所以要重视心理调节,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,这对降低患癌概率和提升身心健康都有重要意义。
央广网记者:
癌症防治强调关口前移、重在预防。请问哪些人群需要定期做癌症的筛查?癌症筛查应如何选择项目?筛查后如何管理?
黄勇:
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。癌症筛查是指在个体出现症状或体征之前,通过血液检查及必要的影像学检查、内镜检查、细胞学检查等方式,对特定癌种及其癌前病变进行早期识别和诊断,是预防癌症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。
建议相关人群定期开展癌症筛查,一是中老年人群:随着年龄增长,患癌概率也越来越高,因此,建议40-45岁及以上人群做定期的癌症筛查,建议5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癌症筛查。二是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:例如长期吸烟者,患肺癌等多种癌症的风险增加;长期酗酒者,患肝癌、胃癌、食管癌等消化道肿瘤的风险增加;蔬菜、水果摄入不足的,会导致机体缺乏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,患结直肠癌等肿瘤的风险增加;长期熬夜,缺乏运动,也会增加患癌的风险。三是有家族史的人群:某些癌症具有遗传倾向,如乳腺癌、卵巢癌、结直肠癌、胃癌等,如果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癌,其子女发病风险会显著增加,此类人群建议定期体检进行癌症筛查。四是患有癌前病变或容易致癌疾病的人群:如慢性萎缩性胃炎、大肠腺瘤、乳腺不典型增生、宫颈糜烂等,这些病变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癌症;胆囊结石的长期刺激,会增加胆囊癌的发生率,因此胆囊结石的患者也建议定期体检;乙肝及肝硬化患者,发展为肝癌的概率大大增加,建议相关患者每6个月查体一次。五是长期暴露于致癌因素的人群:长期接触化学致癌物,如石棉、苯、甲醛等的职业人群,患相关癌症的风险会增高;长期接受电离辐射的人群,患白血病、甲状腺癌等癌症的概率会增加。
关于筛查项目的选择,应关注常见及高发肿瘤,如肺癌、乳腺癌、结直肠癌、胃癌、宫颈癌等。其中,老年男性建议常规筛查前列腺癌;40-45岁以上的人群,尤其是吸烟者,建议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,进行肺癌筛查;40岁以上女性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乳腺X线联合乳腺超声检查,有乳腺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女性,可提前至35岁开始筛查;50岁以后建议进行结直肠癌筛查;胃癌的发病年龄相对较轻,建议40岁后就选择胃镜筛查;有性生活的女性,建议21岁开始通过细胞学检查进行宫颈癌的筛查。对于筛查结果正常的人群,可按照医生建议的间隔时间继续定期进行筛查。如果筛查结果有异常,比如发现肺内磨玻璃结节,可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复查或进一步检查,有时需要病理活检等更详细的检查,以明确诊断。确诊为癌症的患者,建议及时到医院的肿瘤科或相关专科进行规范治疗。
大众网记者:
请问肿瘤的常规治疗手段有哪些?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优特点是什么?
于金明:
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。肿瘤的常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:
一是手术治疗,主要适用于实体肿瘤早期或局部进展期未发生远处转移的情况,如乳腺癌、结直肠癌、肺癌等。优点是可根治性切除,5年生存率高,很多早期肿瘤,如早期肺癌、皮肤癌等手术治愈率可达90%以上。
二是放射治疗(放疗),主要通过放射线杀死肿瘤细胞,适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,如鼻咽癌、食管癌、乳腺癌、肺癌、宫颈癌、前列腺癌等。它的优势在于疗效高、损伤小,可作为根治性治疗手段,用于早期肿瘤的治愈性治疗(如早期喉癌),更多地是与手术、化疗等其他手段联合治疗。
三是内科治疗,主要针对一些晚期肿瘤。首先是化疗,这是最传统的治疗方式,还有靶向治疗、内分泌治疗、免疫治疗、基因治疗、细胞治疗等等,发展非常快。化疗的优势在于属全身性治疗,可系统性杀灭癌细胞,可用于术前缩小肿瘤体积(新辅助化疗)再手术,也可用于术后化疗、预防复发(辅助化疗)。
其他治疗如靶向治疗,可以针对特定基因靶点进行治疗,很多晚期肿瘤患者实施靶向治疗后,可以长期带瘤生存;当今免疫治疗可谓如火如荼,非小细胞肺癌、肾癌等进行免疫治疗的效果非常好。
当前比较新的肿瘤治疗手段还有质子和重离子治疗,它们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癌症放疗技术,利用高能加速的粒子束来照射并杀死肿瘤细胞。与传统的X线放疗相比,粒子治疗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在肿瘤内部形成一个能量峰值(布拉格峰),在这个区域释放大部分能量,从而最大限度保护肿瘤后方的正常组织免受辐射损伤,如果说传统放疗是“炸弹”,那质子重离子治疗就是“导弹”,能够精准“爆破”。在省委、省政府和济南市委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我院质子治疗系统于2023年11月正式投入临床使用。质子中心二期工程即重离子和中子治疗项目正在加速推进,重离子设备已顺利获批国家配置证,力争明年底投入临床。届时我院将成为全球同时具有质子、重离子和中子的第一家医院,让癌症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际最高端的医疗服务。
山东广播电视台电视齐鲁频道记者:
请问,我们应如何科学认识癌症与肿瘤的区别?随着影像学手段和检查技术的进步,在体检当中,结节越来越容易被发现,请问结节是不是就是肿瘤或者癌症?
黄勇:
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。日常生活中,癌症和肿瘤是两个常常被混用的概念,但实际上癌症与肿瘤两者在概念、性质、起源等方面都存在着区别。简单概况来说,肿瘤是局部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一种新生物,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。良性肿瘤生长缓慢,一般不会损坏周围组织和远处转移。而恶性肿瘤,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癌症,生长迅速,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。比如脂肪瘤属于良性肿瘤,是肿瘤,但不是癌症;肺癌、胃癌、乳腺癌等属于恶性肿瘤,是典型的癌症。对于普通群众来说,有时对癌症和肿瘤没有非常清晰的区分,这时候就需要寻求专业医务人员的帮助。
现在随着影像学手段和检查技术的进步,大家在体检当中发现越来越多的结节,如肺结节、甲状腺结节、乳腺结节、肝脏结节等。发现了结节之后,大家往往比较容易紧张,怀疑结节是不是癌症或者肿瘤。对于这个问题,我们要从多个方面来看。
首先,我们来看结节的定义:结节是个影像学术语,指在身体内出现的直径小于3厘米的圆形或类圆形病灶,大于3厘米的,我们一般称之为肿块。
其次,我们来看结节的性质:结节并不能与癌症或者肿瘤画等号。许多结节都是良性的,可以由炎症、感染、良性肿瘤等原因引起。我们体检中常见的良性结节,一是肺部结节,可能是既往的肺部感染如结核等愈合后留下的瘢痕组织,没有完全吸收的炎症也会形成结节;二是甲状腺结节,一部分是良性的腺瘤或结节性甲状腺肿;三是乳腺结节,包括一些腺瘤和囊肿等良性病变等。这些良性结节通常生长缓慢,对人们的健康没有太大的影响,一般不需要手术切除。当然,部分结节也可能是恶性的,是癌症的早期表现。如肺部的磨玻璃结节,有相当一部分就是早期肺癌。
再次,我们来看发现结节后的措施:影像学检查发现结节后,医生会根据结节的大小、形态、密度、变化趋势以及患者的年龄、吸烟史、家族史等高危因素进行综合评估,判断结节的良恶性可能性,并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、随访观察或采取手术等治疗。所以,大家发现了结节不要惊慌,要及时去医疗机构规范诊治,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。
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记者:
刚才的介绍中,提到了肿瘤的多学科诊疗(MDT),请问实施多学科诊疗的效果如何?
于金明:
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。MDT的概念是多学科联合诊疗,这是一种非常科学的诊疗方式,我一直说,肿瘤是一类异质性极其复杂的疾病,个体间存在很大差异,就像“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树叶”一样,依靠个人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。而且肿瘤患者往往只有一次最佳治疗机会,如果诊疗不规范,导致肿瘤复发、转移,即使再花更多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,也难以补救,所以要规范诊断、精准施治。2020年初,我院突破传统诊疗模式,在全国首创固定时间、固定地点、固定专家、全覆盖、无死角且免费的会议多学科诊疗(MDT)模式,所有入院初诊患者病例均需提交会议MDT讨论,由系统自动提取,外科、内科、放疗、影像,以及病理、麻醉、检验等不同专业多个学科的专家团队,各自发挥专业优势,共同决策,集多学科智慧为患者制定切合病情实际的规范化、同质化、高端化的诊疗方案,最大限度弥补和避免因医生个人专业局限所造成的偏差。开展5年来,累计有20万余例肿瘤患者从中受益。近期,我们团队陆续在国内外发表了多篇文章,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现,经过MDT治疗的患者的疗效优于未接受MDT治疗的患者,部分癌种的疗效甚至高于美国同期同类型患者。这充分证实了在当前形势下坚持推行MDT和规范诊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。
本期专家:
中国工程院院士,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,医学博士,博士生导师
中共十七大党代表、全国劳动模范
全国第十、十二、十三、十四届人大代表
山东第一医科大学(省医科院)名誉校(院)长
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长
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
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(MDT)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
山东省抗癌协会理事长
山东省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长
山东省医院协会名誉会长
山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
山东院士专家联合会会长
山东省高层次人才促进会会长
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等多家杂志主编或副主编
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影像科主任、首席知名专家
中国抗癌协会影像专业委员会常委
中国抗癌协会放射医学委员会委员
中国健促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
山东省抗癌协会影像分会主任委员
山东省医学影像研究会副会长
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主任委员
山东省首批优秀中青年保健人才
山东省抗癌协会常务理事